作家包冠涵、張馨潔專文推薦
放索是現在屏東林邊南州一帶。在十七世紀是全島唯一不捕禽獸,專務農作的地區。清初「以番制番」的政策將平埔族放索仔迫遷到力力社(潮州),並展開漢族放索仔大通婚……
出身屏東潮州的周芬伶一路向北,離鄉近半世紀,無論穿著或口音都像北部人,身上累積許多北方價值,北方觀點,偶爾回鄉還被誤認為外地人。離鄉之後她開啟文學創作,以文字細訴家族樹開枝散葉的故事,人情之美,人性糾結,溫柔又滄桑。因車禍休養非常想家,遂興起重修祖居的念頭。回到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在一磚一瓦中,逐步重建曾書寫過的場景。
她以抒情之筆結合歷史考據,在「迴文」中〈紫斑蝶〉訴說南遷後的生活差異;祖居所在地〈力力社〉也是放索人遷居地,而大祖母能和平埔族人溝通,猜想是會說平埔語或是平埔人,揣想當時的情境,推測平埔人、潮州人、惠州人、汀州人消失的原因,爬梳自我與南方這片土地的關係。一邊計畫重修擁有〈滿滿的馬賽克〉老家,到〈落成〉、〈善堂開張〉,完整記錄,並對比母親的重建祖居,顯現出作品比人更早返鄉。
在疫情的「長假」裡,同時遭逢生命之冬,對外感覺變遲鈍,對內官覺變敏感,少了人與人的連結,〈涉江彩芙蓉〉細數這段時間的種種;也跟上潮流的MBTI人格測驗,透過〈艾的美敦書〉妙解艾人(內向)與依人(外向);更不忘〈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劇〉,撫慰了失序的生活與心靈。而「黃葉句」則是生活的縮影,〈掃落葉〉的苦差事,來訪的友人卻搶著做;因傷疏於照顧的庭院,竟意外滋養她的身體。「咖啡細事」則是展現她對咖啡的喜愛,從咖啡豆的原始樣貌,到品種、歷史演變、飲用方式等,反思生命的哲理。
周芬伶將枯燥的史料,搭配兒時回憶、日常生活、細膩的觀察、聯想,轉化一篇篇充滿情感的散文,終於知道我是誰? 從哪裏來?為支持自己成長的土地留下一部完整的紀錄。
本書特色
周芬伶2025年全新散文集。
沉潛多年再出發,從重修祖厝開始回望故鄉,追索童年、親情,為南方土地留下完整的歷史紀錄。
放索是現在屏東林邊南州一帶。在十七世紀是全島唯一不捕禽獸,專務農作的地區。清初「以番制番」的政策將平埔族放索仔迫遷到力力社(潮州),並展開漢族放索仔大通婚……
出身屏東潮州的周芬伶一路向北,離鄉近半世紀,無論穿著或口音都像北部人,身上累積許多北方價值,北方觀點,偶爾回鄉還被誤認為外地人。離鄉之後她開啟文學創作,以文字細訴家族樹開枝散葉的故事,人情之美,人性糾結,溫柔又滄桑。因車禍休養非常想家,遂興起重修祖居的念頭。回到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在一磚一瓦中,逐步重建曾書寫過的場景。
她以抒情之筆結合歷史考據,在「迴文」中〈紫斑蝶〉訴說南遷後的生活差異;祖居所在地〈力力社〉也是放索人遷居地,而大祖母能和平埔族人溝通,猜想是會說平埔語或是平埔人,揣想當時的情境,推測平埔人、潮州人、惠州人、汀州人消失的原因,爬梳自我與南方這片土地的關係。一邊計畫重修擁有〈滿滿的馬賽克〉老家,到〈落成〉、〈善堂開張〉,完整記錄,並對比母親的重建祖居,顯現出作品比人更早返鄉。
在疫情的「長假」裡,同時遭逢生命之冬,對外感覺變遲鈍,對內官覺變敏感,少了人與人的連結,〈涉江彩芙蓉〉細數這段時間的種種;也跟上潮流的MBTI人格測驗,透過〈艾的美敦書〉妙解艾人(內向)與依人(外向);更不忘〈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劇〉,撫慰了失序的生活與心靈。而「黃葉句」則是生活的縮影,〈掃落葉〉的苦差事,來訪的友人卻搶著做;因傷疏於照顧的庭院,竟意外滋養她的身體。「咖啡細事」則是展現她對咖啡的喜愛,從咖啡豆的原始樣貌,到品種、歷史演變、飲用方式等,反思生命的哲理。
周芬伶將枯燥的史料,搭配兒時回憶、日常生活、細膩的觀察、聯想,轉化一篇篇充滿情感的散文,終於知道我是誰? 從哪裏來?為支持自己成長的土地留下一部完整的紀錄。
本書特色
周芬伶2025年全新散文集。
沉潛多年再出發,從重修祖厝開始回望故鄉,追索童年、親情,為南方土地留下完整的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