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情緒教養:不崩潰、不暴走也不壓抑!學習引導0到10歲孩子

    童年情緒教養:不崩潰、不暴走也不壓抑!學習引導0到10歲孩子
    繁體中文版

    作者:
    藝家 嚴
    出版社:
    橡實文化
    出版日期:
    08/13/2025
    EAN:
    9786267604618
    庫存量:
    購買後立刻進貨
    原價:
    $33.60
    采風價:
    $28.60
    +
    -
    加入購物車
    會鬧脾氣的,才是好孩子
    「壞情緒」其實是心智成長的契機

      情緒教養的目的,不是教孩子壓抑情緒
      而是帶領孩子,養成自己消化及轉化情緒的能力

      哭鬧、難哄睡、不乖乖吃飯、難戒尿布、公眾場合失控⋯⋯
      這些行為的心理動力為何?如何引導孩子長成有情緒自控能力的人?
      能安撫自己情緒的孩子,未來才能從家庭小世界走向社會大世界
      
      【本書簡介】

      有些孩子長大後,特別容易在青春期和成年後經歷心理崩潰,原因在於成長過程中,缺乏「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學習情緒自我調節的關鍵,就在每次孩子「鬧脾氣」的當下,養育者用何種態度作出回應。

      每當孩子的壞情緒出現時,若養育者像救火隊一樣立馬想撲滅,反而剝奪了孩子學習自我情緒調節的機會。如果一個孩子的情緒調節,總是需要依賴外人來轉移注意力或給予滿足,他們就無法去探索並熟練自我安撫情緒的方式。

      當孩子出現壞情緒,例如:生氣、哭鬧、擔憂、無助、分離焦慮、羞恥感,養育者若能帶著溫和的好奇,傾聽壞情緒的弦外之音,並勇敢面對自己的需求與局限,孩子便能從中養成「自我調節」的能力。

      本書作者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諮商工作多年,深刻瞭解到自我情緒調節,是一個人獲得更多幸福體驗的心理基礎功能。書中論及不同年齡孩子常見的情緒促發情境,並提供相應的具體教養建議,是育兒路上溫暖又實用的指引。

      【什麼是「自我調節」能力?】

      自我調節,是指一個人在不同狀態之間轉換的能力。無論是新生兒、孩童或成年人,每天都是在六種狀態之間不斷循環:

      1.深睡眠狀態
      2.淺睡眠狀態
      3.安靜清醒狀態(活動度低)
      4.活躍清醒狀態(活動度高)
      5.煩躁狀態(累了、餓了、想睡了、情緒難以被安撫)
      6.哭泣狀態

      成人自我調節的形式種類多樣,例如:咬指甲、吃東西、抽菸、轉筆、滑手機、打手遊等等,都是常見的自我調節方式。對嬰孩而言,遇到陌生人時把頭轉開,進入睡眠前哇哇大哭一場發洩一下,都是天生自然的自我調節方式。

      【孩童的心理發展與情緒教養】

      〇歲:外來刺激過載時,講講話,安撫嬰兒的哭鬧

      提前緩衝過度的刺激,可以減少嬰兒的哭鬧。法國兒童精神分析師多爾托(Cathrine Dolto)研究證實,與嬰兒聊天,聊聊彼此的感覺,養成和嬰兒說話的習慣,即使嬰兒聽不懂,但一樣具有調節嬰兒情緒的作用。

      一歲:孩子不好好吃飯,是內心想反抗控制

      孩子在飯桌上所呈現的壞情緒,往往是在抵抗養育者的「控制」。當養育者對於進食有許多「應該」與「必須」的時候,孩子就會以消極的不吃,來對抗養育者帶來的壓力。可嘗試給孩子拿在手裡自己吃的食物,或多給他些自由,允許把餐桌弄得亂亂的。

      學步期:難哄睡、頻繁夜醒,是內心擔憂分離

      與睡眠有關的壞情緒,背後的關鍵經常是分離。學步期的兒童容易頻繁夜醒,除了這時期大腦活動變多之外,也因為意識到自己有能力主動「離開」養育者,這讓他們對分離產生焦慮。

      二、三歲:抗拒上廁所,因為我的身體我說了算

      當孩子發現自己晚上還需要尿布,還會尿床時,內心通常會感覺到沮喪、羞恥、挫敗等綜合的壞情緒。書中提供了可以開始如廁訓練的七個信號,必須七個都齊備,才可以開始。

      四、五歲:做惡夢夜驚,與內心攻擊性的發展有關

      四歲左右開始意識到自己心裡有攻擊性的念頭。這時孩子還分不清現實與虛幻,會很擔心念頭成真傷害到別人,被壓抑的內容會在夜晚以惡夢的形式浮現。白天時,養育者可用運動或是繪畫等方式來釋放其攻擊性。

      六、七歲以上:教導孩子把壞情緒語言化

      養育者需有意識地增加描述感受的詞彙,和孩子一起讀繪本和看卡通時,多討論與情緒有關的面向,比如:小鴨子找不到媽媽了,你覺得牠會有什麼感覺呢?尤其在孩子出現壞情緒的當下,引導孩子去指認並表達自己的情緒。

    專業推薦

      小熊媽(張美蘭)/親職&繪本作家
      王文仁/作家、虎尾科大語言中心教授
      李家雯(海蒂)/諮商心理師
      林奕萱/高雄市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
      陳其正(醜爸)/親職諮詢師
      陳品皓/米露谷體系策略長、臨床心理師
      樓下的媽媽/親職教養創作者
      (以上以姓氏筆畫排列)

    顧客評論: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