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備孩子的勇氣:父母不迴避親子衝突,堅定地給予指正,並溫和接住孩子的情緒,才能培養成長所需的心理韌性。

    責備孩子的勇氣:父母不迴避親子衝突,堅定地給予指正,並溫和接住孩子的情緒,才能培養成長所需的心理韌性。
    繁體中文版

    作者:
    藪下遊
    出版社:
    遠流
    出版日期:
    11/27/2025
    EAN:
    9786264183871
    庫存量:
    購買後立刻進貨
    原價:
    $31.20
    采風價:
    $26.50
    +
    -
    加入購物車
    我們真的幫孩子逃離了壓力,

    還是讓他們更無力面對現實?

     

      日本教育現場第一手紀錄,直指「讚美取代責備」、「怕孩子不開心」的教養危機。

      現象級暢銷書!出版不到半年即突破兩萬冊,雄踞分類暢銷榜前三名!

      引發家長、教師、輔導老師等教育界熱烈討論、口碑推薦!

      韓國版本即將共鳴上市!

     

         「或許有人看到這個書名,會感到疑惑。畢竟現今社會提倡『以讚美取代責備』,許多人一聽到『責備孩子』就直接聯想到負面情緒。

     

          事實上,我以輔導老師的身分與家長面談時,也常常得到這樣的回應:

         『現在不是都不能罵小孩嗎?』

          當然,肯定與讚美孩子是必要的。只是若把『讚美』當成萬靈丹,反而可能造成反效果。

          我認為:『讚美對某些孩子有效,但對有些孩子卻不見得有用。』

          換句話說,責備若用得恰當,也能成為孩子成長的助力。」

     

      ▎ 日本作家藪下遊,身為學校的資深輔導老師,在多年來與學生、家長的互動中,敏銳地察覺到——當「責備」在教養中被避開、而過度依賴「讚美」時,孩子反而更難學會面對現實、承受挫折。

     

      於是他與心理學家高坂康雅合作,結合教育現場的深入觀察與心理學洞見,以一個個具體的真實案例,探討當今學校與家庭所面臨的教養困境:

     

      ▎ 拒學、霸凌、關係退縮……

      其實在這些問題的背後,往往都藏著大人對衝突的恐懼。

      藪下遊指出,親子之間產生衝突並非壞事。關係的穩固,也不在於是否總是快樂、和諧,而是能否一起面對那些不快與不安。如果父母不迴避衝突,能夠誠實堅定地指出問題,並在孩子情緒爆發後,仍以互動關係接納他、安撫他,「責備」就不再是傷害,而是修復與成長的契機。

     

      ▎ 《責備孩子的勇氣》是寫給在教養中感到猶豫的大人。

      當我們一心想做「讓孩子開心的大人」,很可能反而失去了誠實的勇氣。

      這本書可以讓我們重新理解:

      

      「責備」不是情緒的發洩,而是一種信任關係裡的誠實與勇氣,也是一種能讓孩子變得更堅強的愛。

     

      【真實輔導案例節選】

      ◆ 小學四年級的男孩,在和同學互動時,只要遇到自己的要求沒有被接受,或是在團體中被拒絕時,就會說自己「被霸凌」。例如他不能玩想玩的遊戲,或是在玩躲避球時被同學打中,就會這樣說。父母一聽到,就認為兒子被欺負,立刻跑去要求學校採取處置或道歉。

     

      ◆ 一個幼稚園大班的孩子,只要活動不是他喜歡的,就會離開教室。如果老師出面阻止,他便會大聲哭鬧,甚至出現失控的暴怒行為,而且情緒一發作就停不下來。只有順著他的意思,他才會慢慢平靜下來。不過這也意味著老師得時刻緊盯著,非常辛苦。

     

      有一天,輪到爸爸來接他,他卻堅持說:「我要媽媽來接。」結果爸爸只好先帶妹妹回家,過了一會兒,媽媽才過來把他接走。

     

      ◆ 一個三十幾歲的父親,雖然在三歲小孩做錯事時會責罵,但孩子總是不認錯。這個父親覺得管教得很累,所以責罵時就打開「鬼來電」的應用程式,用請鬼打電話的方式讓孩子害怕、認錯。

     

      ◆ 這是某個麵包店裡發生的事。孩子不聽話,一直想摸還沒結帳的麵包,母親不停阻止說:「別亂碰,店員會生氣喔。」店員雖然認同父母應該制止小孩,但是心裡不免嘀咕:「幹嘛說我會生氣啊!」

     

      ◆ 一位小學五年級女生的母親,在學校選舉運動會副隊長時,女兒其實也有意願參選,但當下沒有舉手。回家後,她告訴媽媽:「其實我很想當副隊長。」母親聽了之後立刻聯絡學校,帶著不滿的語氣表示:「我女兒說她想當副隊長,為什麼學校當時沒問她的意願?希望能重新選過。」

     

      ◆ 一個小學四年級的男孩,雖然沒有需要特別擔心的問題,但卻長期不寫作業。孩子和家長都知道這種情形,可是班導竟然整整兩年都沒有提出指正。家長對這位導師印象極好,覺得「老師很了解我兒子的狀況」。而當男孩因為對低年級生有粗暴行為,引發問題時,校方要求導師介入指導,班導卻以「問題沒那麼嚴重」為由婉拒。

     

      升上新學年後換了導師,新導師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也同樣會提醒男孩、要求他交作業。從此以後,男孩開始出現拒學的行為,家長則指責新導師的教法有問題。

     

      ◆ 小學一年級女生,沒有任何智力障礙的問題。某天測驗,老師在寫錯的答案上打了一個「X」,卻接到家長的電話說,孩子回家大哭,不知該怎麼辦。要求老師「不要打X」,導師只好在寫錯的答案改成打「」。後來家長回報:「孩子看到很高興」。

     

      ◆ 一名高一女生在課堂上被科任老師依序點名時,輪到她卻完全答不出來。下課後,她走到老師面前說:「請不要再點我名。」老師跟她解釋,因為課堂上是依序提問,其他同學也一樣被點名,如果只有她例外,會很奇怪,對其他人也不公平。女學生聽了之後沒再回話,便離開了。但就在當天傍晚,女學生的母親打電話到學校要求:「請不要再點我女兒回答問題。」

     

      (書中還有更多真實案例,待藪下遊老師一一提出解方。)

      

    本書特色

     

      ◎ 從日本拒學問題出發的教育現場記錄:

      面對超過三十萬名不到校學生的現象,作者藪下遊以多年輔導經驗指出:當大人害怕責備時,孩子反而更容易陷入不安與逃避。

     

      ◎ 揭開「不責備」教養風氣的盲點:

      從心理發展的角度說明,孩子需要適度的「阻力」與「指正」,才能培養內在的穩定與韌性。

     

      ◎ 重新思考「讚美」與「責備」的平衡:

      提醒大人反思:真正重要的不是讓孩子永遠開心,而是幫他學會面對挫折與情緒。

     

      ◎ 以真實案例呈現親子衝突的成長契機:

      透過學校輔導現場的故事,讓讀者看見「責備」在理解與信任中,如何轉化為愛與引導。

     

      ◎ 給父母與教師的實用溝通指南:

      提供具體方法,幫助大人既能堅定表達立場,又能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與信任。

     

      ◎ 重拾「責備」的原點──愛與成長:

      讓我們重新理解,責備不是情緒的發洩,而是陪伴孩子面對現實、學會成長的勇氣。

     

    老師∣父母 讀者好評推薦

     

       作者以臨床經驗,深入分析近年來孩子越來越不想上學,翹課人數逐年增加的嚴重現象,並提供教師與家長可立即運用的具體建議。我相當推薦這本書,認為它十分值得指定為教員必讀書目。——Sa, 高中老師

     

       自從有小孩後,我有感覺到「容易受傷的孩子變多了」,還有他們父母「過分保護孩子」……我本來以為這只是我的偏見,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是有其真實根源。我很感謝作者提出了很多有用的方法與心理建設,讓我不害怕去面對教養這件事。——YOYO

     

       在標榜不責罵孩子的風潮中,令人相當有共鳴的一本書。書名雖然用「責備」來表現,但是它要說的是,向孩子懇切說明將來進入社會終究會遇到的阻力、不如意,是多麼的重要。我們要尊重性格或自主性,每個人各有特色,沒有對錯。在這種環境中長大,我認為真的很好。但是,再怎麼說,現實社會的容許範圍會越來越窄,某種程度將自己收斂在社會框架中的經驗,會成為孩子的力量。——焦慮的國二生的母親

     

       會有很多人曾經像我一樣不敢責罵小孩嗎?現在大家都說要正向教養,多鼓勵孩子就會聽……但許多時候我真的很迷惘,該怎麼做對孩子才是對的?這本書為我指引了清楚的一條路,我已經越來越清楚該怎麼做了,謝謝作者。——Marrrr

     

       因為這本書,我與孩子的互動變得「輕鬆了」,這是我最真實的感受……看到書中提出「來自世界的阻力」,我深刻理解到這正是孩子所需要的。於是,我開始能夠面對孩子的「不開心」,也不再害怕會變成孩子討厭的大人。——紀藤

     

       在讀完書的那一刻,我心裡突然湧現一種感動,很幸運自己在這個時刻遇到這本書,它像給予溺水者的救命繩……我終於理解了,讓孩子隨心所欲,並不是愛。——Just do it

     

       書裡很多案例讓我很有感觸,其實不必羨慕別人說他們「親子關係融洽」,而你家卻有親子衝突……看了這本書,你會更瞭解,原來衝突是這麼回事,它很可能是你和孩子關係修復的開始。一定要推薦有跟孩子打交道的所有人來閱讀。」——赤久

    顧客評論: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