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狄家【圖像小說】

    永遠的狄家【圖像小說】
    繁體中文版

    作者:
    奈特莉芭比特
    出版社:
    小魯文化
    出版日期:
    09/15/2025
    EAN:
    9786267772072
    庫存量:
    購買後立刻進貨
    原價:
    $36.00
    采風價:
    $30.60
    +
    -
    加入購物車
    永恆的生命,是一份祝福,抑或是一道詛咒?
    經典小說《永遠的狄家》原著出版五十週年,首度改編為圖像小說

      \特別收錄/
      K.伍曼-梅納德與作者奈特莉之女露西.芭比特的對談
      以及《永遠的狄家》圖像小說的製作過程

      為紀念奈特莉.芭比特的經典作品《永遠的狄家》出版五十週年,本書首度改編為圖像小說,由K.伍曼-梅納德改寫與繪製。她以優美的水彩畫風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改編,細膩捕捉並重新詮釋了人物形象與故事主題,以全新樣貌呈現芭比特最受歡迎的故事,讓經典文學的魅力在圖像魔法中再次綻放。

      在這個關於永生、友誼和成長的永恆故事中,年輕的傅維妮得知附近的小樹林裡隱藏著一泓泉水,並且認識了姓狄的一家人。狄家人透露了他們驚人的發現,原來那泉水有改變生命的力量。現在維妮必須決定該拿這個剛剛知道的神奇故事怎麼辦——狄家人則須決定該拿她怎麼辦。然而不僅這個好奇的小女孩對狄家人不可思議的故事感興趣,一個可疑的陌生人也在尋找這一家人,而且除非找到他們,揭露他們的祕密,不然他永遠也不肯放棄。

      【本書資料】
      無注音
      適讀年齡:10歲以上

    本書特色

      1. 經典重生:五十週年首度圖像化改編
      奈特莉.芭比特的不朽之作《永遠的狄家》經由才華洋溢的K.伍曼-梅納德巧手,首度以圖像小說形式問世,精緻的插畫與深刻的故事相互交織,為讀者開啟全新的閱讀維度。書末特別收錄K與作者之女露西.芭比特的對談,以及本圖像小說的製作過程,深入剖析這部作品的誕生歷程與創作理念。

      2. 兒童文學中討論死亡與生命的重要作品
      一泓泉水帶來狄家人的永生,也讓維妮開始思索生命與死亡的意義。故事以「輪子」為隱喻,傳遞萬物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則:自然界有花開花謝,人有生生死死,與其追逐不可求的長生,不如珍惜有限的生命。本作以溫柔語調引導讀者理解生命的重量,是兒童文學中難得以死亡為題的深刻之作。

      3. 以圖像語言重新構築閱讀體驗
      K.伍曼-梅納德以圖像語言重新詮釋《永遠的狄家》,在用色上每頁僅選用一到兩種主色調,以近似雙色印刷的質感,營造出獨特的視覺氛圍。她以重複出現的「圓」象徵生命週期,並將角色的人生哲理以側面剪影的方式呈現,引導讀者思索關於永生的不同觀點與生命的意義。整體畫風採用溫潤細膩的水彩技法,在忠實呈現原著之餘賦予其嶄新生命,讓更多不同年齡層的讀者都能走進這場關於時間與永恆的對話。

    得獎紀錄

      ◎ 紐伯瑞文學獎銀牌獎得主奈特莉.芭比特最受歡迎的原著經典改編之作
      ◎ 原著小說《永遠的狄家》榮獲以下獎項:
       美國圖書館協會優良童書大獎
       美國克里斯多佛青少年小說獎
       美國兒童文學協會火鳳凰書獎
       波蘭亞努斯.柯查克獎
       「好書大家讀」選書
       臺北市國小兒童深耕閱讀計畫優良圖書
       新北市推動閱讀優良圖書
       文化部優良讀物推薦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新生閱讀推廣計畫」推薦選書
       高雄市教育局喜閱網推薦書單
       2024年前瞻兒童少年翻譯小說推薦書單

    永恆推薦

      吳玫瑛/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特聘教授
      杜明城/前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
      林美琴/閱讀講師、讀書會帶領人
      凌健/臺中市三餘讀書會理事長
      孫藹琳/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博士生
      張甯亞/英文青少年小說推廣者
      郭書瑄/《生命縮圖:圖像小說中的人生百態》作者
      陳怡靜/《大人的漫畫社》主持人
      陳欣希/臺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創會理事長
      黃惠鈴/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理事長、創作工作者
      黃筱茵/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兼任講師
      奧斯卡/插畫工作者
      葛容均/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廖淑霞/臺北市私立再興小學研究教師
      (按照姓氏筆畫列名)

    專文推薦

      林美琴/閱讀講師、讀書會帶領人
      奈特莉.芭比特名著《永遠的狄家》改寫的圖像小說,賦予原著新的生命,也開闢了親近經典作品的另一式途徑。圖像巧妙呼應原著鮮活文字的生命意象,在生動瑰奇的故事裡,也看見生命的樣子。引人入勝的閱讀,豐美了讀者的生命底蘊,進而穩健走向前方的道路。

      孫藹琳/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博士生
      在人生諸多苦難之中,死亡以無可逃避與未知的特質,始終挑戰著人類理智。
      《永遠的狄家》以兒童文學特有的輕逸美學,帶我們探問那份深埋於生命本體中的不安——當「不死」象徵一種「停滯」,乍看能消除焦慮,卻也奪走了成長的可能。倘若原著是透過匠心獨具的對白推進故事的深度、角色的厚度與題旨深度,那麼圖像小說的成功,就是來自繪者梅納德敏銳的視覺敘事功力——透過敘事重心的重組、水彩色調運用、圓的意象、剪影的靜默等視覺隱喻,增添詩意與閱讀可親性。書末的「彩蛋」更堪稱全書點睛之處——從繪者訪談到製作歷程,娓娓道出繪者的藝術思維與情感重量,溫柔收束了一趟閱讀之旅,實在別具餘韻。

      張甯亞/英文青少年小說推廣者
      作為一位長年推廣閱讀的老師,我認為《永遠的狄家》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經典,如今以圖像小說全新形式呈現,更適合年輕的讀者親近。透過圖像與文字,宛如紙上電影般的展現,讓深刻的生死哲理更加觸動人心。這本書不僅適合青少年,也適合陪伴孩子閱讀的家長與老師,一起討論。如果生命沒有盡頭,它還有意義嗎?誠摯推薦給每一位熱愛故事、關心生命議題的讀者。這不只是一本書,而是一場關於「如何真正活著」的深刻對話。

      黃惠鈴/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理事長、創作工作者
      在得到與捨棄之間,什麼是最重要的呢?
      珍惜所能擁有的當下,我們就是最富有的人。

      奧斯卡/插畫工作者
      《永遠的狄家》圖像版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從「永生」帶出「何謂生命的意義」,這個命題的迷人之處在於它沒有一個正確答案,如同電影「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永生究竟是祝福還是詛咒,當我們開始思考,或許我們便對我們自身生命有更多的了解。

      葛容均/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對於心愛之經典的改編或改寫,我總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永遠的狄家》於我正是這樣的經典,但抱持著這部經典竟能轉化形式成為圖像小說的好奇,我閱讀了。讀後,強烈感受到改寫人兼繪者伍曼-梅納德對故事場域的用心添增、對小女主角內心劇場的色彩表現,就連書中的蟾蜍也令人印象深刻地被放大著墨。我也同樣欣賞伍曼-梅納德使用側面剪影呈現其他重要人物的思維,以奔放的線條表達音樂盒所傳遞能夠跨頁流動的樂音。尤甚者,這部圖像小說收錄豐富的相關訊息,使得此作更加可貴。不僅適合小讀者閱賞,研究者亦可從中獲得許多。真心感謝小魯將這部有趣的作品引進臺灣,值得一切的努力!

      廖淑霞/臺北市私立再興小學研究教師
      擁有長生不老的生命是幸還是不幸?一口讓人不老的泉水,考驗著人性的純良與貪婪。K.伍曼-梅納德以「圖像」詮釋奈特莉.芭比特的經典作品——《永遠的狄家》。全版的畫面中,左邊的插圖是傅家井然有序的環境,右邊的畫面是狄家雜亂無章的客廳,這不僅是生活規範的對比,更是生活步調的對立。藉由圖像的轉譯,小讀者可以更理解維妮那冀望擺脫管束、追尋自由的心境,以及初遇狄家人「綁架」時的恐懼,更能明白狄家人面對永生的不同人生態度,更好奇維妮是選擇生命的自然輪轉還是擁有長生不老?

    國外評論

      這部為紀念《永遠的狄家》出版五十週年的作品,將這部真正「超越時間」的經典小說以圖像小說形式重新呈現。伍曼-梅納德忠實重現原著故事情節,並在視覺上細膩展現書中的主題與角色,打造出一部感性而深刻的改編作品,邀請讀者思考:如果必須在有限的人生和無盡的生命之間做出抉擇,他們會如何選擇⋯⋯這是一部充滿信心與細膩情感的致敬之作,和原作一樣睿智動人。——《柯克斯書評》星級評論Kirkus Reviews

      伍曼-梅納德完成了一項近乎不可能的任務,讓這部深受喜愛的經典更加動人⋯⋯這是一次忠實又優美的改編,值得典藏。——《學校圖書館期刊》星級評論School Library Journal

      溫潤的粉彩色調墨水與水彩筆觸,將讀者帶入八月悶熱的夏日時光。這部作品為這則永恆故事帶來了一次美麗的重現,捕捉了生命中稍縱即逝的片刻之美。——《書單》雜誌Booklist

      在這部改編自芭比特經典小說的圖像小說中(原著發表於五十年前),原故事的憂傷與沉思氛圍依然鮮明可見⋯⋯伍曼-梅納德在後記中提到,她盡可能保留原著的用詞,並擷取出其中最動人的語句。令人驚嘆的是,她的插畫恰如其分地承接了故事的情感——用畫面講述一個關於渴望、危險、失落與希望的故事,與文字相輔相成。——《兒童圖書中心期刊》Bulletin of the Center for Children's Books

     

    顧客評論:


    此作者的其他作品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