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看到的上流生活:社會學家的金權倫敦踏查報告,深入挖掘特權、財富、金融投機與嚴密階級高牆共同掩蔽的都會實景

    我所看到的上流生活:社會學家的金權倫敦踏查報告,深入挖掘特權、財富、金融投機與嚴密階級高牆共同掩蔽的都會實景
    繁體中文版

    作者:
    卡若琳.諾斯
    出版社:
    臉譜文化
    出版日期:
    01/06/2024
    EAN:
    9786263154124
    庫存量:
    購買後立刻進貨
    原價:
    $41.60
    采風價:
    $35.40
    +
    -
    加入購物車
    揭開倫敦社會頂層的祕密奢華生活──社會學者用雙腳踏查,
    一探財富如何形塑都會與社會的樣貌

    洪敬舒 | 臺灣勞工陣線協會研究部主任
    黃克先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危殆生活》作者
    盧郁佳 | 作者
    ——推薦

    倫敦──早從羅馬時代起,就不斷受到金錢形塑;今天只需將眼光投向金融服務從業者,即有現成數據可考:一望即知有錢的人數及其資產規模正以驚人速度增長。
    超級富豪是這城市最令人不安也最神祕的存在。他們過著不論在社會、政治或環境層面上,都不可能長此以往的生活,也成了我們這時代亟待解決的迫切問題。
    上世紀至今的歷代英國政府蓄意建構一種政經生態系,去支撐匯集於私人手中的極端財富;主政者稱之為「一道能讓大小船隻一起上漲的潮水」。
    撐起富裕生活風格的奢侈(品)產業在此欣欣向榮,這座首都的文化與教育資源、具有魅力的社區與住房,以及負盛名的中等學校與大學,
    在在發揮對富人的吸引力。高淨值、超高淨值人士匯聚在緊密的幾個方圓之地,形成了延伸並貫穿倫敦中心的富裕漩渦──
    本書作者卡若琳.諾斯只消走在他們工作、生活的街道,就可能碰上這群人。

    財閥的形象成了一種新興的都會迷思。然而我們對這群富豪真正的認識少之又少──他們是誰?他們怎麼看待自己,看待別人,看待倫敦?
    他們的錢打哪來?他們怎麼花錢?他們怎麼與自己的金錢共處?那些金錢又是如何與他們相處?作者用腳探究了這些問題,以走路踏查的方式理解倫敦財閥的運作。
    她表示,這是對「地方」以及對「人」一種緩慢的盤點,走路讓人有時間思考,也得以近距離觀察金權倫敦及財閥的內幕,其中包括──

    走在錢被產生出的地方:肖爾迪奇與倫敦金融城,會經過諸多金融機構、投機性不動產再加上科技業等各行各業,作者從倫敦金融的心臟地帶出發,展開本書旅程。
    倫敦塔橋旁那棟國際知名、傲視泰晤士河的「碎片塔」(The Shard),其實就是靠石油積累出的一疊疊鈔票──由卡達主權財富基金──組建出的玻璃與混凝土。
    作者一路深入肯辛頓、切爾西、攝政公園的北角、里奇蒙,造訪了宮殿、馬球場、私人俱樂部、藝廊與拍賣行、精品店,還有首都最昂貴的住宅街道,檢視了富人的豪邸、度假方式、在俱樂部中休閒與用餐的習慣。

    作者訪談可提供對於近身服務金權階級者,或本身便非富即貴人士的第一手觀察,例如──

    西敏公爵7世──年僅27便按長子繼承制入主精緻莊園宅邸,並承襲約90億鎊財富,名下不動產遍布梅菲爾及貝爾格拉維亞。這位年輕貴族持有家族房地產集團,也是歷史的房東。先祖隨征服者威廉一起來到英格蘭,就此累積11個世紀的財富與特權,除了蘭開斯特的土地,更跨足梅菲爾與貝爾格拉維亞。富人建城,當然千秋萬世。
    家住攝政公園南端、繼承財富後終日賦閒的社交名流:派對創造了絢麗社交圈,以供「重要」人物往來。在這有篩選性的圈子裡,人會被分門別類;階級在一個個派對中,時而獲得建構,時而遭拆解。這類人維安排場動輒請來退役SAS(特種空勤部隊),同時滿足了保全與財力展示之需。
    關於家族辦公室,代號假髮的御用大律師兼法官讓作者長了知識──他們統籌管理財富:協助取得稅務建議(因此要管理廣大的稅務顧問網路);會有某種內部投資人協調各式投資活動;多半有人協助管理家族基金會。其他瑣碎日常的庶務包括:確保正宮與小三信用卡有錢可刷、繳小孩學費、支付家中員工薪水、處理每棟房子修繕,乃至於車子、遊艇、飛機的維修,以及「遛狗」。認真有錢的家族運作就這麼樸實無華且枯燥。

    若說金錢會刻印在街道與市景裡,那麼賦予錢生命的,就是「人」。本書聚焦的人物群像以富裕角色為主體,不時也穿插服侍他們的工作者──那些在金權倫敦生活跟工作的人會和讀者分享他們生活與勞動的樣貌,並與作者踏查、穿梭倫敦大街小巷的經歷相映成趣。倫敦貧富差距中隱藏嚴重的社會與政治動亂風險,這是個匱乏與富裕並存,而後果有待檢驗、探查的社會實驗場。理解、揭露此城市的超級富豪在什麼樣的棲地過著何種生活,又是怎樣的機制為他們創造出這等身價,成了當務之急;透過本書,作者讓屬於上流的倫敦進入了讀者視野,富豪視若珍寶的隱蔽與安全性就此被掀開簾幕。

    各界好評
    令人大開眼界……半是指南,半是對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之控訴。
    ──《金融時報 》(Financial Times)

    當代版《坎特伯雷故事集》……本書負有嚴肅的使命。
    ──《泰晤士報》(The Times)

    這本書作用就像是一根刺,類似鞋裡的小石頭……這位踏查探索的社會學家設定了自己想達到的目標。在遭到占領的土地上,她是我們的指定代言人。
    ──《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
     

    顧客評論: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