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如此尊崇黃埔軍校:三次拯救中國,短短二十三屆培育數百位將軍的奇蹟學校

    中國為什麼如此尊崇黃埔軍校:三次拯救中國,短短二十三屆培育數百位將軍的奇蹟學校
    繁體中文版

    作者:
    曾慶榴
    出版社:
    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
    08/02/2016
    EAN:
    9789865612665
    庫存量:
    購買後立刻進貨
    原價:
    $37.30
    采風價:
    $31.70
    ◎國民黨創辦的「專屬」軍校,卻吸收很多共產黨員,為什麼?
    ◎什麼樣的師資與教育,讓黃埔才短短23屆,就培養出49位上將、數百位中將?
    中共十大元帥、上將、司令……有多少人出身黃埔?人數多到你驚呆了
    ◎黃埔軍校招收過女生?錄取率超低的黃埔女軍官,是中國第一代正規建制的女兵,
    比美國西點軍校早幾十年。
    ◎國民黨打輸共產黨,丟掉大陸江山,原來這和蔣介石治理黃埔軍校的方式有關。
    ◎黃埔軍官打贏的戰爭,豈止教科書上寫的那些,他們三次拯救了中國。

      1924年,國父孫中山被自己的老搭檔陳炯明叛變後,苦於沒有軍隊無法落實革命夢想,
      於是在廣州珠江黃埔島上成立黃埔軍校籌備委員會,創建黃埔軍校,
      讓中國從此擺脫晚清時期,野心軍人擁兵割據的時代,開辦真正的軍事教育,
      此後,黃埔學生軍就從操場走入戰場,在討伐軍閥、抗日、國共內戰關係中,
      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一角,改寫了中國近代史。

      ◎不當兵會被看不起,這是時代風尚──熱血教師從軍,變身大將軍

      .原本在五臺山教書的小學老師徐向前,在教室裡講辛亥革命講到被校長革職,看到軍校招生簡章超熱血,決定從軍去。多年後成為毛澤東的總參謀長。
      .陝西鄉巴佬杜聿明因把路費花光,報名遲到,幸好于右任的一副對聯挽救危機,後來還成為中國遠征軍司令官。
      .個子矮不要緊,是人才就要你,身高號稱159公分、在老家當了七年老師的胡宗南,因太矮被淘汰,內心的憤恨和眼淚居然打動了主考官,成為肩扛三顆星的陸軍上將。

      ◎黃埔軍從操場走入戰場,平定陳炯明、打敗吳佩孚:東征北伐統一中國

      .淡水城攻城戰,這是毫無作戰經驗的黃埔學生軍面臨的第一場硬戰,由蔡光舉等人組成的敢死隊,在槍林彈雨中衝鋒搶城,由此打出名聲。
      .棉湖之戰,黃埔軍迎擊的桂系林虎軍,一千多人對兩萬多人,這場仗你說怎麼打?黃埔軍若敗,世上再也沒有「黃埔」兩字,歷史也將被改寫。
      .賀勝橋之戰,黃埔第七軍大戰直系軍閥吳佩孚,上過時代雜誌封面的吳佩孚,曾是當時最有可能掌控中國的人,短短兩年卻被黃埔軍的年輕人從巔峰推落谷底。
      黃埔第七軍也因賀勝橋戰役,贏得「鋼七軍」的美名。

      ◎破天荒,黃埔軍校收女生:中國史上第一代女兵

      .掙脫傳統女性的枷鎖 : 女生當兵面臨種種歧視,家庭不認女兒、學校不認學生,女兵們一無所有,唯有犧牲的決心,在戰場上證明自己的價值。
      有中國第一女兵之稱的醫療隊員謝冰瑩,在西征戰地寫下《從軍日記》,記述女兵們犧牲奉獻的事蹟,被翻譯成多國語言。
      豪門閨秀胡筠是有名的神槍手,令男兵也敬佩不已,後來成為紅軍第一個女司令員。

      ◎敵前與敵後的抗日重要將領,原來,他們都出身黃埔:

      .淞滬會戰:打了91天,挫敗日軍速戰速勝的戰略意圖,黃埔軍更打破「中國軍隊不堪一擊」的豪語。
      .四行倉庫保衛戰中,由黃埔四期生謝晉元帶領的「八百壯士」,譜寫震驚中外的抗戰經典,僅犧牲十多人,消滅兩百多日軍。
      .仁安羌之戰,黃埔六期生劉放吾帶領中國遠征軍,在緬甸解救被日軍圍困的七千多名英、美盟軍,半個世紀後還受到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接見。

      ◎戰場上的黃埔同學會──國共大決戰,昔日同學、師生反目成仇,相互廝殺:

      .國共內戰初期,國民黨擁有430萬兵力,共產黨只有127萬解放軍,遼西會戰後,國共雙方兵力優勢卻對換,國民黨軍開始顯露出敗象。
      .國共雙方的黃埔將士,這時多已手握重兵,指揮千軍萬馬,統率著中國最主要的軍事力量。
      .徐蚌會戰時,國共兩方的黃埔師生在戰場上對陣,有學生被老師俘虜後,
      跟老師搏交情;也有學生拒絕接受老師的勸降書,奮戰至死,死後老師還特別找到學生屍體將他安葬。
      .國民黨打輸共產黨,這和蔣介石治理黃埔軍校的方式有關,蔣介石對於不願跟他站在同一陣線的學生,都推到敵對面,導致人才都投奔共產黨。

      三次拯救中國,短短二十三屆培育數百位將軍的奇蹟學校,黃埔人見證了中國的近代史,也反映了國共紛爭和兩岸變遷。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